杏坛荟 > 详情

浅谈高三一轮复习的两大误区

2010-03-02 15:33

0人阅读 收藏
  现在高三一轮复习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轮复习是整个高三备考的基础,关乎整个高三备考的成败,可以说“得一轮者的高考”。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导致一轮复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整个高三备考。下面结合自己上课实践加以说明:
  
  误区一面面俱到
  
  各地在制定一轮复习计划时,都会用到“细”、“全”、“地毯式搜索”和“拉网式搜索”等字眼,要求把所有的知识点、考点都要涉及,不留死角,于是乎老师备课时备课本上写的密密麻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上课时至始至终都在讲,将每个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面面俱到,知识点都讲到了,一节课下来已是大汗淋淋。那学生怎样呢?一直跟着老师在记在写,忙的不亦说乎,根本无暇理解、思考,何谈效果啊?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从而影响到高三备考以及最后的高考。
  
  一轮复习确实要“细而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面面俱到,进行知识点罗列,而是要有所侧重的“细而全”,每节课需抓住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知识的重点、高考的重点、热点或学生的易错易混点,这样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笔者在复习必修Ⅰ“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并没有将所有的知识点诸如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学生平时做题时的易错点“穿膜层数”。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这些知识点学生都记得滚瓜烂熟,如果再重点强调学生会觉得老师啰嗦,根本就不会产生兴趣;而通过“穿膜层数”这一点既可以复习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等知识点,也可以顺便复习回顾前面刚复习的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最关键的是解决了学生平时的认识误区,学生反应效果很好,学习兴高涨。
  
  这个“点”的确定不是随意的,而是我们教师充分分析教材,分析高考题,分析学生,研究考纲后来确定,要能起到提纲挈领的目的,同时要能带动学生的兴趣。
  
  误区二点到即止
  
  有些老师虽是每节课都有重点,但是却点到即止,只是顺便一带,并没有深挖细扣,学生还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原来的知识死角还是没有彻底扫除,做题还是犯原来的错误。我们确定“点”后,就要“咬住青山不放松”,多角度、多层次和多方向地进行讲解和练习,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笔者确定“穿膜层数”这一点后,先是从概念本身比较了“跨膜运输”和“膜泡运输”,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只有跨膜运输才穿过膜,膜泡运输不穿过膜,从而也让学生明确了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分清是跨膜运输还是膜泡运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植物细胞中产生的O2被利用至少穿过几层膜?这里面涉及到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学生很容易能会出来;进一步提出,一个植物细胞中产生的O2被相邻的一个细胞利用至少穿过几层膜?学生经过思考也比较容易的回答出来,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笔者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引导学生,一个植物细胞中产生的O2被一动物细胞利用至少穿过几层膜?这一问题相对复杂些,涉及细胞器、植物气体的排出、动物呼吸过程、O2在动物体内的运输过程等知识,综合性较强。学生经过积极地讨论辩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同时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也会增加他们今后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既可以复习到了相关的知识点,又可以清除自己的易错误区,同时还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很融洽,学生感觉不到累,老师也很轻松。
  
  总之,一轮复习的“细而全”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打乱仗,而是应有所侧重找到一关键点,毕其功于一役;一旦目标明确就要对其进行“立体式轰炸”,多方面层层递进,逐步诱导。这样一轮复习才会更有实效,为整个高三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